港口普通62%白粉和60%大紅顆粒氯化鉀的高端喊價已經達到2700元/噸和2750元/噸左右,較元旦也就是僅半個月前漲幅達到了100元/噸,更是再次漲到了甲辰龍年里的至高點,如果考慮到低端的對比,說是這龍尾已經捅破了天也不足為過。
很多人在問,為什么年前大家本以為都該躺平的時候,氯化鉀漲勢卻如此迅猛呢?首先,這個幅度倒不算太大,只是跟周邊環境映襯著顯得有些夸張;其次,對于后市相對看好者較多,而大跌的擔憂很少,下游本就處在可拿可不拿、有點想但不著急的狀態,而不是不敢拿、不愿拿的狀態;第三,雖然進口量巨大,但是可售貨源卻在持續減少,貨源是實打實的偏緊,而不是所謂的貨源集中或者硬炒之類的;最后,一些看好的分析,一些博眼球的炒作,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。
筆者此前寫了《你以為尿素真的漲了?相比之下我更看好它!》,提到"氯化鉀基本面正從明顯的偏空逐漸轉向偏多,即便大漲可能還是有不少阻礙,但是至少維持基本穩定而難有大跌,一遇時機或有所上漲的未來走勢還是可以期待一下的",理由是"進口量雖多,但是可售貨量反倒不如以往,說明了消費的持續增加,以及短期內貨源可能的緊張"。筆者還說"除非消費明顯降級,或者國儲暫緩增量抑或臨時放量,再者就是能保證持續的大量的進口,否則氯化鉀漲價的可能性就很大",并且認為暫時來看這些"除非"還不太可能發生。
文章發出后有些業內在評論里留下了自己的不同觀點,包括筆者與一些復合肥廠家溝通時,也有廠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。這些觀點簡單整理如下:鉀肥在理論上對產量很重要,但實際中總容易被"舍棄",眼下什么肥都在掉,鉀肥卻漲了不少,有可能使下游減少需求;尿素價格超低,高氮肥性價比高于通用肥,也有可能使得磷、鉀需求減少;一味謀利是賭博之路,是不歸路。
應該說前兩者說需求可能減弱是有道理的,之前筆者也曾說過或許行情若再轉折可能就是會因為需求。現在想想,恐怕未必。所以咱們重點來說一下第三個那個"不歸路"的問題。大家都知道糧價很低,很多農民種地賠了錢,雖然近期稍微漲了一漲,但是尚未真正改變困局。這種局面下政府對化肥保供穩價的決心大家都已是感受明顯,前有尿素未能得償出口之愿,今又有磷銨再被壓價。那么利潤再度攀至300元/噸左右的氯化鉀,其實貨源并不少只是可售貨源較少的氯化鉀,真的就能一直漲下去嗎?當初為什么增加國儲?因為鉀肥自給率低,而兩俄被制裁可能導致供應出現問題,而如今兩俄出口恢復了往日榮光,巴以沖突也未產生什么大影響,咱還有了老撾這漂亮的黑馬,那么增量就不能緩上一緩或者國儲就不能放上一放嗎?
盡管冬儲不足,春季可能集中,盡管糧價上行,信心可能改觀,盡管價格不算太高,國際價格也還在緩慢上行,該漲可漲,但是該賣得賣,氯化鉀的老板們最好還是別整太大發了!國際普遍爆發的進口量,或許已是頂峰,而新興的產能逐漸發力,必須得重視,于民于己,大合同我們還是得盡量去爭取那個世界的洼地!
特別聲明